三间红瓦房坐北朝南,柴扉篱笆周边环绕,看得出,这是一个极其简陋的农家小院。院内居住着徐圩乡尚庙村扶贫对象陶爱林和他93岁的母亲尚殿珍。
小院的南边,间隔地可见地墒间的一排排土垅,枝叶繁茂。这便是徐圩乡尚庙村扶贫对象陶爱林家门前的小菜园。
篱笆柴扉间,相互攀连蔓延,藤蔓之上,绿荫相伴处,害羞地探出许多细细的触须,巴掌般大的叶片之上,逆光看去,不乏毛刺刺的细绒,藤蔓间东一朵西一朵地绽开的则是黄黄的花,这些大同小异的黄色花儿萎缩之时,便坐果,结成了一个个毛绒绒的小蕾苞,小蕾苞渐渐长大,始如小棰把把,待小棰把把日见丰满,花瓣便愈加枯萎,长长的丝瓜便披散下的一络黄黄的发。
精准施策
烈日炎炎,热浪滚滚。2020年8月13日,一个小时前,怀远县徐圩乡尚庙村党总支书记尚耿开着自己的车,从徐圩乡政府接上我们作家小组,前往尚庙村采访。
车窗外,青青的秧苗在水田地里长得十分茁壮,纵横成行,排列有序。风儿起处,便沙沙地响成一片,齐刷刷逐浪般地涌向远边的天际。壮观。
“去村委会吗?”尚耿问道。
“不,先去脱贫的农户家吧。”
在车上,我们了解到:尚庙村位于徐圩乡南部,辖8个自然庄,25个村民小组, 1199户5668余人,耕地面积8641亩。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
“村里有多少贫困户?”
“嗯,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97人。”尚耿回答。
“哟,那任务挺重的。”
“是的,咱村低保贫困户11户23人,五保贫困户13户13人,一般贫困户27户62人。因病致贫35户70人,因残致贫9户18人,缺劳力4户6人,缺技术2户4人。2014年脱贫13户18人;2015年脱贫7户13人;2016年脱贫11户16人,2017年脱贫6户16人, 2018年脱贫2户5人,2019年脱贫11户25人,未脱贫2户5人。”
“能完成脱贫任务吗?”
“必须完成。”尚耿回答,不容置疑。
“陶庄组村民陶爱林是因残致贫?”
“是的,他是位聋哑人。
车子停在这户农家小院前。刚进院子,一个身材高大的壮汉便扑上前来,拉着我们的手,一个劲地抖,嘴里急切地“呜哇呜哇”,想要表达。
眼睛是心灵之窗。
我们虽然听不懂陶爱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却被他双目中流露出孩子般的喜悦所深深感染。
走进房门,陶爱林93岁的老母亲尚殿珍亲热地招呼我们坐下,老人家身体还好,只躯体稍微有些佝偻。
陶爱林出生于1968年,先天性聋哑,耳听不见,口不能言。一个聋哑人,住在偏僻的农村,无人愿嫁,陶爱林与老母亲尚殿珍相依为命,老母亲年岁渐高,行动不便,日常生活全是陶爱林照料。时间一晃,陶爱林就50岁了,他起早摸黑,侍弄家里的8亩稻田,可是一年下来只有微薄的收入,生活依然过得艰辛。母亲年迈,家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遮风雨,成了危房,母子俩的日子愈加艰难。多少个刮风下雨的日子,多少个病痛难忍的夜晚,陶爱林与尚殿珍愁容满面,相视无语。
然而,让陶爱林没有想到的是,2014年开始,他和母亲欲哭无泪的日子有了转机。
尚庙村扶贫办的扶贫干部邹进向我们介绍:扶贫首先得精准识别贫困户。农户收入难统计、难分贫富,精准识别贫困户以收入论贫富路难走通,驻尚庙村扶贫工作队经实地入户,了解家庭住房情况、生活质量状况、子女读书情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根据真实生活状况进行研判。严格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操作,做到不错评、不漏评,结合“七个不落、一个不少”专项整改行动和“回头看”工作,完善建档立卡。
2014年开春,一场脱贫攻坚战就在徐圩乡全面打响。陶爱林所在的尚庙村,村干部们走村串户摸排核查。春节刚过,村扶贫干部邹进来到他家,摸清其家底后,陶爱林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为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尚庙村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脱贫措施,认真做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制定表,形成了全村脱贫计划表和作战图。
天道酬勤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对于聋哑人陶爱林的脱贫来说,有综合因素,既有扶贫政策的受益,又有扶贫干部的努力,同时也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
扶贫需要扶志,首先得让闷闷不乐的陶爱林对生活有信心,立志向。
熟悉情况后,村扶贫办和村干部分析症结所在:一是陶爱林年纪偏大,老母亲无劳动能力;二是陶爱林苦日子过怕了,缺乏信心。
为此,尚庙村扶贫干部邹进多次到陶爱林家里走访,每次进门,邹进总是一脸和蔼地用手语和陶爱林交流,给他宣讲扶贫政策,出谋划策。
尚庙村村委会发动邻里乡亲,帮陶爱林把门前的菜地整理出来,种上菜秧,党员干部来到陶爱林家里实地考察,社会爱心人士为他捐赠物品。
面对陶爱林家里低矮漏雨的三间房屋,尚庙村委会将其纳入危房改造扶贫规划,首先为他筹建“温暖的家”。2014年起,尚庙村加快了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通过组织村两委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对房屋面积、住房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逐一登记、拍照入册,确保一户不漏,一户不虚。当年,陶爱林家的20000元危房改建款到位,很快,三间50平方的新瓦房盖了起来,陶爱林和母亲率先搬进新居。
紧接着,2018年新集全村共有11户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现已全部竣工,发放危改资金17.8万元,解决所有贫困户的住房安全。
似乎见到我们言及危房重建,一旁的陶爱林坐不住了,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站起身来,双手上下不停地比划,“呜哇呜哇”地拽着我们东屋西屋地参观起来。
除此而外,村委会还专门为陶爱林家免费安装了自来水。陶爱林看到扶贫干部和乡亲们真心实意地这样帮他,一下子恢复了脱贫的信心。
当时,经过“一家一户田”的改革,陶爱林家的8亩地已合并成一块大田,离住家很近,方便收种。陶爱林虽说聋哑,但是身体素质好,1米8高的大个子,干起活来得心应手,且陶爱林也很细心,不怕辛苦,将房前屋后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他对老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洗衣做饭全是陶爱林自己做,还时常带母亲出门上街散心。陶爱林时常也在村内打点零工,每到吃饭时间,他都是提前到家把母亲的饭菜做好,周边邻居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尽管身体残疾,但陶爱林从不怕累怕苦,依靠自身努力脱贫。他每天披星戴月,清早五六点钟就起床忙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未请过帮手,全靠自己一人打拼。有时实在忙不过来,村委会就会带着村民前来帮忙。
为了增加陶爱林经济上的收入,村委会为他提供了公益岗位,陶爱林成为村里的保洁员,包下一段路面,每月工资500元。每天,陶爱林都会自觉上岗,把他承包的路段维护的干干净净。
勤俭节约,埋头苦干,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陶爱林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这种劲头,让陶爱林家于2016年底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生活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同时,陶爱林还享受低保政策,有了政府的兜底帮扶和自身的不断努力,陶爱林母子俩年均收入达到9128元,生活越来越好。
陶爱林和老母亲从来没有那么开心、自豪、骄傲过,陶爱林不曾想象,在他无声的世界里,也有充满阳光的一天;他不曾想象,他也有一天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他不曾想象,身边会有如此好的扶贫干部,待自己和家人如亲人一般,不离不弃。
天道酬勤。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陶爱林家庭收入每年从2000元到近万元,在扶贫政策的感召下,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陶爱林依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片新天地,年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他用最真实的肢体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讲述着劳动脱贫的光荣故事,大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路上。
扶贫尖兵
决胜小康,奋斗有我!
攻艰克难,2020年底实现脱贫,有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付出和努力,更离不开基层党支部的核心骨干示范作用。
脱贫与扶贫,是责任,也是担当,特别是基层扶贫干部,他们堪称“尖兵”。
脱贫攻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者的奉献付出。基层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冲锋在前,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践行着党的初心使命,类似于驻村“第一书记”这样的群体:徐圩乡副乡长刘殿飞,扶贫第一书记,经常深入基层,走访贫困户,帮助宣传落实政策扶持。开展扶贫相关政策的宣传,营造脱贫攻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展板、条幅、入户宣传等方式,集中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做到贫困户户户有宣传画,非贫困户知晓扶贫工作,形成知政策、明措施、共参与的扶贫氛围。
扶贫工作,难呀,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参与度不高,且多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发展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靠、要思想严重,遇事不找子女,全想靠政府解决。有极少数贫困户群众,不仅等靠要,还不愿脱贫摘帽,甚至有贫困户居然在扶贫验收的时候,说假话,隐瞒收入,怕一旦脱了贫无法再继续享受政策。另外,部分非贫困户不理解、不支持。一些人不以贫困为耻,反以为荣,无非就是想依靠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思进取。
尚耿,29岁,一副白面书生的模样,他2009年参军,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尚耿从河南安阳某陆军部队退伍,曾在怀远房地产公司管理层任职,收入不菲。尚耿结婚不久,夫妻育有一女,刚满两周岁。正值尚庙村两委换届之时,村干部多次做其思想工作,鼓励尚耿回乡发展,2018年7月份,尚耿当选尚庙村党总支书记。放着管理人员不当,回村任党总支书记,基层干部待遇偏低,尚耿的收入直线下降。老婆对他回乡工作甚为不解,思想波动很大,意见很大,经常劝他出去打工挣钱,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尚庙村扶贫责任第一人,尚耿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承担5户的扶贫任务。尚耿认为:扶贫首先得提升帮扶实效,提高村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提高帮扶责任人的责任心。于是,他团结尚庙村党总支、村委会干部,全身心地扑下身来,针对扶贫问题,梳理难点,个个击破。
邹进,新乡村专职扶贫干部,2008年参军,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从甘肃武警部队退役回乡,5年的西北高原的军营锤炼,令邹进的皮肤变得黢黑,退役后,邹进自谋职业,在蚌埠附二院附近开了一家牛肉汤早餐店,收入丰盈。结婚之后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上幼儿园,小女儿才两岁,邹进家中还养了1000只鹅。2018年8月,邹进被选任为村扶贫干部,收入下滑,每天邹进上门忙完扶贫户的工作,还得忙着整理贫困户的建档材料,1000只鹅只好交由父母看护,有时甚至还得带着孩子加班。老婆不为理解,颇有怨言,直至生气离婚,家庭的支离破碎令邹进有苦难言,然而他顶住压力,坚持了下来。
邹进办事踏实负责,尚庙村又是由三个村合并起来的。因此,邹进在第一次见到陶爱林的时候,很是困惑,因为邹进不懂手语,面对陶爱林的“呜哇呜哇”,比比划划,只得一个劲儿地点头微笑,再点头,再微笑。那一次,邹进有了深深的危机感,那一刻,他也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邹进在心里暗暗发誓,要竭尽全力拯救这个凄凉的小家。之后的一年多,邹进经常进出陶爱林家,无论大事小情都力所能及地引导他、支持他、帮助他。将心比心,陶爱林不再闷闷不乐,而是笑脸相迎。陶爱林的老母亲更是热情,只要邹进来了,就想请他吃顿饭。就这样,邹进和陶爱林一家人逐渐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无条件信任,从最初的生涩到现在的亲如一人,他们互相温暖着、感动着、扶持着、前进着。
扶贫帮扶干部同样是人,他们有家庭、有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有笑语、热忱、朴实与坚韧。他们冬夏交织的眼眸,顾盼流连于炊烟尽头;他们习惯用最简单的方式,默默地诠释着自己走进农户、点滴帮扶的决心。
柴扉无言
既然承诺政策兜底,保证顺利脱贫不返贫。那么,村里的扶贫专干责任重大。
邹进是聋哑人陶爱林的直接扶贫责任人,他对陶爱林脱贫不返贫事事上心。
2020年7月底,怀远县面临雨情急汛期,尚耿正带领村干部和党员紧急防汛,这时陶爱林急匆匆的赶过来,指手划脚的“呜哇呜哇”,心急如焚满脸汗滴。原来陶爱林家的自来水管爆裂,水漫金山。尚耿和邹进不顾暴雨如注,一前一后冲进雨里,浑身湿透的尚耿和邹进来到陶爱林家,仔细勘察,在满眼都是雨水里反复排查,发现供水管有三处断裂,他们紧急找来施工人员,安排维修,同时也将进水的房屋清理干净,又排查了电路安全,这才放心地离去。
几天前,邹进再次来到陶爱林家,送来一份爱心企业送来的扶贫物资,陶爱林“呜哇呜哇”乐呵呵地收下,满面笑容,手舞足蹈,高兴得像个孩子。
尚耿、邹进和陶爱林一家人的故事,令人感慨。其实,这只是千千万万个精准扶贫一线干群组合的缩影。他们最珍贵、最难得的,就是能够沉下身去,与群众面对面、手牵手、心贴心,竭尽所能的帮助,让一个个困境中的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他们没有能力给予受帮助困难家庭更多的物质支持,有的只是对困难家庭精神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有的只是对困难群众真挚的感情和饱满的热情,尽己所能常年奔波在精准扶贫的战线上。他们是扶贫战线的“尖兵”,体现着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兜底保障、照护服务、扶贫项目、康复服务……各地助残脱贫攻坚工作脚步一直不停歇,越来越多的贫困残疾人有能力创造属于本身的幸福生活。
如今,陶爱林地里有菜园,圈里有小鸡,手里有工作,腰包有收入,脱贫后仍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吃不愁,穿不愁,家里有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看病就医有保障,还有家庭医生……
离开陶爱林家之时,陶爱林93岁的老母亲尚殿珍急忙起身,老太太依依不舍,硬拉着我们的手,白发飘忽,慈祥的笑容中透出一脸真诚,她再三挽留:哎呀呀,天太热了,我烧碗稀饭,你们喝了再走呗。
回首农家小院的篱笆柴扉,攀连蔓延,藤蔓之上的黄花间,一条条丝瓜青翠欲滴。
柴扉无言,扶贫有据。
对尚庙村的聋哑人陶爱林来说,上帝给他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他打开一扇窗。
我想说,这扇窗,是党的扶贫政策为他打开的,是基层扶贫干部同心协力为他打开的,也是他依靠自己的劳作打开的。
作者系民建蚌埠市委原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