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农家腊酒浑

作者:郑楠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2664 发布时间:2020-08-21 15:22:16

陡沟村,位于固镇县石湖乡西南角,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全村14个自然庄,耕地9167亩。村有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在校学生200余人。陡沟村地势低洼,沿浍河北岸呈狭长分布。下游接纳浍河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沱湖。大概因为沱湖的名气太盛,这条悠悠的浍河,便从未入过中国山水画的法眼。浍河沿岸,抗金名将李显忠的金戈铁马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如今,做为淮水北调固镇泵站的起点,陡沟,为皖北输送了汩汩的清泉;崭新的101省道,又成为陡沟腾飞的“跑道”。

童俊杰大步流星地迎上来,笑容热情爽朗。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寒 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来临,水稻就要动镰了。

当小童拿到第六批选派干部通知时,既充满向往又有点迷茫。说向往;他没当过农民,没干过农活,暂时阔别工作了11年的机关办公室,换个环境。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事业很崇高、名号很响亮,他很好奇在一望无际的农田中能有什么作为。说迷茫,农村是亲情社会。做为外来人,他担心处理不好干部和群众、宗姓和家族之间的关系,做不好群众思想工作和矛盾化解工作。满怀着田园生活“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的美好憧憬,简单地向局里前几位选派干部请教了一下,他就着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车轮疾驰,一路坦荡来到陡沟。田里是弯腰割稻的村民,被秋风秋雨浸润过的水稻,金黄绚烂。众鸟高飞、孤云独闲,天朗气清、晴空万里,好一派秋高气爽的辽阔景象!小童暗自庆幸自己所在村交通方便。“要想富先修路”,这跑道都修好了,他就等起飞了。

带着行囊到了村部,平时办公就是大家围坐在一张会议桌上,热热闹闹。小童兴致勃勃地和村两委干部见了面,领了锅碗瓢盆,在村委会闲置的办公室安了“家”。结果,一到雨天,屋顶就漏。线路老化、变压器不够用,阴雨天或负荷大就停电。没有电视和网络,晚上只能把旧报纸翻了再翻,连中缝广告都看了几遍。饭要自己做,吃水靠手压井、全是苦涩味,用得是旱厕,“南山”没见着,先锻炼“活下去”吧。勉强驻村一周,悔意急迫地涌上了心头。

那天,午饭草草吃了一盒香菇炖鸡桶面,血液流到胃部,开始昏胀;然而又不能打盹,因为王、吕两户村民来找他评理。原因是王家的狗没拴好,咬了吕家的鸡。他心想:纯属搞笑。压根没当回事。但是,村民却把这个当成面子、象征着家族在村里的地位,一再要求小童拿出处理意见。他懵了,大脑瞬间空白,只能在椅子上尽量坐得舒服点,勉力在脸上挂出一个笑容。以前,在市直机关,只要将分配的工作干好,就是完成任务。可是,今天这种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恰恰反映了农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态度。在村书记半暴力半哄笼的调解下,两户村民面子抹开了,觉得得到了村干部的重视,各自散去。而小童,在处理进村第一件事上,被判定为不合格。

他开始有事没事地在村里到处转悠,认真打量即将生活3年的“田园”。全村14个自然庄全是泥水路,骑电瓶车车灯都能颠掉。陡沟陡沟,陡峭的河沟,出了名的穷沟;闭塞低洼,饱受涝灾影响。农户1067户4447人,人均纯收入8800元。农民以传统种养为主要经济来源,发展生产很盲目;除了种地,啥也不会。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300人,贫困发生率近7%,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低于2736元。村两委干部8人,平均年龄54岁,别说干事创业,有的连手机都没有。工作纪律松散,事情难落实;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群众发展乏力。

农村干部和群众多有亲戚关系,办事先聊亲情,发生矛盾也聊亲情。村书记说:“现在的人,不搁以前那么听招呼了。”是啊,如今的农民,享有高度的生产支配权、收益处置权和言论自由权,规范的缺乏和利益的驱动,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就反复揣摩、计较、争执。群众对村集体的信任感下滑,召开会议必须发小礼物才能把人叫来。征求100个人的脱贫意愿,能提100个想法。想统一起来抱团发展都怕自己吃亏、对方得利。村干部认为小童就是来镀金的,也不信任他。小童暗自惊奇:这点倒是分得很细。

天渐渐凉了,小童的布鞋被冷露洇湿了。心,也揪紧了。

 大  寒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秋季作物收晒完毕,万物收藏入库。粮仓把收获连同喜悦一起,储藏起来。

田地里呈现出稀疏萧条的景象,却也有着休养生息的意味。炉上的水壶直冒白气,一碗酸菜牛肉桶面吃得小童汗涔涔的。

没家底,没帮手。为了开展工作,小童在村委会憋着写计划。用网络资源和个人想象,编制了三年的选派扶贫工作规划。拿着规划在村里走访,跟群众谈:要在某块地里建什么,你们应该怎么配合,要顾大局、不怕牺牲个人利益……渐渐地,他发现,刚一张嘴,群众就找借口走了。为什么不能被群众接受?小童很尴尬。

村里有位老人说了一个关于“桶”的故事,使小童深受启发。木匠砍了一棵树,做了三个桶。一只桶装垃圾,众人躲着;一只桶装水,众人用着;一只桶装酒,众人品着。桶是一样的;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主要看你心里装着什么。驻村扶贫,要把村民的需求装在心里,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想获得他们的信任,必须先成为他们。于是,他戴上草帽,换上解放鞋,走出村委会,来到田间地头。一道下地耕种、一同休息吹牛、一起喝水啃馍。渐渐地,与村民们熟悉起来,大家开始跟他聊最急的、最盼的、最怨的,小童都一一记在本子上。

他说:“与农民共事,首先要讲信用。关键看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的诉求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解决纠纷,既要考虑双方感受,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大雪降临,山河皆白。

小童坚信:只要顺应冬天的梦想、积蓄足够的力量,脚踏实地,来年的春天,一切,都会加倍地交还予你。

立  春

2015年,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的到来,意味着严冬的结束,柳萌黄枝、水泛新绿、万物生长。

村里有个叫黄计池的老党员,他家可耕地在陆庄灌区内。小童觉得老党员觉悟高,找他描述宏伟蓝图。老黄就考这个年轻的下派干部:“一亩地种小麦收多少斤?种水稻又能收多少斤?”小童答不上来。他红着脸、惊着心,此后天天跟着去地里干活,了解了亩产量、了解了收购价,通过实地考察,答:“种小麦收益不如种水稻。俺们村主要是井灌区,灌溉条件差,种水稻的不多。村里要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然后,小童再介绍自己,介绍来村的工作目的和将来计划共同做什么事情,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在单位支持下,争取到23万元资金,修复了陆庄灌溉站,抽引浍河水灌溉,改善了种植条件。小童因此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走到哪都有人跟他打招呼。

小童的菜单,不再是单一的方便面,添了和大家一起种的各种清新蔬菜。拔几根蒜苗、割一刀新韭;如果说鸡鸭鱼肉带来的是物质充裕的丰足感,春饼春卷春盘春盒,这些饱含着新鲜蔬菜的清欢食物,则给予人们细水长流的生命滋养。

立春的习俗,各地不同,但多与“吃”有关。杜甫立春日回忆起两京的繁华:“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辛弃疾南渡后的第一个立春,遗憾未置办黄柑荐酒青韭。明代《酌中志》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咬春,取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这就是中国人民吃得了苦、扛得住风雨的韧劲儿。

东风刚刚抽去丝丝余寒,阳光湿软地拂在身上,刚卸去冬装,小童一身轻快地奔进旷野,麦田青青、柳枝鹅黄、蓝的粉的野花零星点缀阡陌,空气里尽是冻土苏醒呵出来的清新之气,在明媚的春日里散发着美好的气息。他拥抱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感受着陡沟村里涌动的暖流。

惊 蛰

惊蛰,古称“启蛰”。韦应物在《观田家》中记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这个节气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度过了隆冬的严寒、穿越了黑暗的煎熬,寒凝萧瑟的大地,开始渐渐卸下枯黄的外表,重新披上艳绿的新装。小童的扶贫工作,慢慢走上了正轨。

小童来到贫困户黄纪课的家里,这位正蒙头睡觉。“别人一早就下地干活了,你咋还睡着?”无论怎么喊,老黄就是不起床、不吱声。黄纪课,65岁,祖辈务农。眼界窄、动力差,“老黄式贫困”是村里典型。帮助老黄自力更生,实现产业脱贫,会对其他农户起到示范作用。黄纪课家成了小童每天的“打卡”地,软磨硬泡。“老黄,你家门口这块地荒着也是浪费,种点菜可以卖,卖不掉自家也能吃”……老黄随意收拾了五分地的小菜园,算是应付。小童和帮扶人就在老黄的小菜园建了大棚,帮他种秋葵,收获时联系饭店,以13元/斤的价格上门收购。老黄在家门口坐着点钱时,激动地手都抖。

“政府支持你干。我支持你干!”小童先帮他建了2个小型蔬菜大棚。后期,又申请县级产业发展补助6000元、金融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共建成8个蔬菜大棚。

“可以。干!一干头一年子kei(种)的韭菜。哎哟!就这个时候,两块多钱一斤。到收麦子的时候,午收,卖好几千块钱。美死了!多亏了童书记!”

2016年,黄纪课顺利脱贫,还从县里领回了“十佳脱贫示范户”绶带和5000元奖金。2019年,老黄提出:“你们能不能帮我打一口浇菜的井,我家有能力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不要慰问品,要灌溉井。中!小童和帮扶人立刻落实。没过多久,皖北地区遭遇干旱,这口井帮助老黄等11户农户解决了40余亩土地的灌溉难题。抽上来的甘泉就是村民的美好生活嘛!

群众脱贫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提高,那时的小童,有空就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劳动聊天。一闻到熟悉的泥土味,他就想起了自己有晚霞山河旷野的来处。

芒 种

落英缤纷后,迎来了绿的夏日。半透明空气里的小村庄,鸣蝉的叫声拉得急促响亮。瓦蓝的天,飞翔的鸟儿,小童感受到了这个偏僻村庄的美丽。遇到困难,有时情绪低落,他径直去田里,看村民在地里劳作……慢慢地就缓过来了。他可以断定自己再也不会回到起点,再想起那些悬空的岁月,反而有了怅然的怀念。

看到老黄脱贫,村里的贫困户都坐不住了,主动找到村委会。小童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几年来陆续争取到帮扶资金2800万元,改造高标准农田9000余亩,新建了两座60kw光伏电站、300亩采摘园和80亩蔬菜大棚,还建起了600平米的稻米加工厂,修筑了22公里农村道路,实现14个自然庄循环互通。2016年底,陡沟村脱贫出列。

芒种。风依然清凉,雨柔柔地下。不久前还是碧波荡漾的麦田,挥手间,已是万顷金黄涌动。

2017年,第六批、第七批选派干部开始压茬交接。但是,陡沟村美丽乡村获批未建、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贫困户还有很多没有脱贫,脱贫之后又如何巩固;有限的时间、无限的期盼。回城,抛下干了一半的工作,离开“俺们村”,能放心吗?留下再干,小家庭的付出也是巨大的,能安心吗?群众天天来看小童,给他送鸡蛋、送菜。对小童来说,这是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是他们把自己的美好生活全送了过来。类似乡愁的情怀梗在心头,这里的风土人情、花草树木、瓜果的鲜香滋味,早已渗透了他的灵魂。伴着他一去不回头的青春,那些青涩的、情怯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岁月。

“我要留下来,带着大家再干3年!”他拿出一个小红本。

“是表彰证书吗?”

“不是表彰,是扶贫工作日志;是责任、是未来、更是承诺。再回头看一看,本子上很多东西要继续落实。”比起社会的纷繁复杂,自我的坚守维护往往更为重要。

下一步该干什么?小童思索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本村在上海创业的能人黄计亮,顿时有了思路。打电话、发信息、登门劝:说政策、谈计划、聊发展……奔波太久骤然停止,一台风扇,对着他吹,仍觉周身火热。

他感动了黄计亮。黄总说:“我挺佩服小童,市里下派的干部,期满后又自愿留村。外来的干部都有这样的决心,这是我的家乡,我为什么不能有。”黄计亮处理好上海的事业,回村一起为脱贫致富努力。于是,安徽绿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应运而生。

“稻谷卖给商贩块把钱一斤,中间商烘干处理后1块7,再加工成品牌大米卖到两、三块。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分配层级和环节过多,分到底层种植户手中所剩无几。”2018年,陡沟村建起了稻米加工厂。虽说是初级农产品加工,但毕竟从一产延伸到了二产。丰收了,雪白的大米堆积如山。“几十万斤大米,只靠农贸市场啥时候能卖完?”“触网”,又多了一份选择。在知名电商平台开店,一年下来少说也要几十万元费用。成本高,不刷单、不引流,电商小铺如同沧海一粟,哪有生存空间?

小童带着他们自己开发的APP,一切从头来。流量是电商的生命线,而推广“农粮驿站”这样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平台,是个漫长的过程。创业团队一方面完善电商架构、理顺供应链,另一方面通过农交会等活动多渠道推广。抖音直播带货,动员帮扶单位消费扶贫,参加各类展会、创业大赛,通过朋友圈扩大知名度……小童不放过任何一个“涨粉”的机会。

按他的设想,从农业生产、农副食品加工、线上线下等各环节介入。生产端帮助贫困户进行订单销售,农户生产什么,他们帮助销售,以销售刺激农户扩大再生产,让分散的小生产连接网络大市场。销售端培训贫困户进行货品经营,从最初在陡沟村传统种植,到种养加工网销的产、供、销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网络,打通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

“老吕,有订单,送50只鸡。”接到电商平台的订单,吕计诚连忙从鸡舍里捉鸡装车,一路绝尘,送到村级电商收购点。收钱,走人。老吕是村里的养鸡大户,养殖规模从2018年脱贫前的2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只。以前要骑着三轮车到处找市场卖鸡,一蹲大半天,费工费时,卖不掉还要拉回来。现在村里的电商平台把市场搬到了家门口,鸡不愁卖,老吕放开胆子扩大养殖规模。

目前,“农粮驿站”电商服务网点已覆盖固镇县11个乡镇、18个贫困村,整合订单农业基地10处、加工企业20余家,全县11724户贫困户信息都被纳入网销系统。2019年,“农粮驿站”销售额1800万元,帮助全县有意愿参与生产经营的2224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户均增收1920元。通过规模化生产网络销售全产业链,技能化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品牌化发展壮大电子商务扶贫规模,公司化经营促贫困群众增收,闯出了一条电商扶贫创新的道路。2020年疫情期间,“农粮驿站”通过网上下单、定点配送方式,累计帮助农户销售蔬菜近10万斤、肉品1200斤、禽类3890只、蛋类3.8万枚、粉丝豆皮等4万多斤,共计60.89万元,基本解决滞销问题。

“电商带来的,不仅仅是销售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小童说:“原来农民只知道低头种养,不知道抬头看市场。现在大家更知道迎合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更有计划性。但是,电商不仅仅停留在买卖阶段,还要以产业作为支撑。否则,产能跟不上,有单都无法完成。”

发展农村电商,还要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健全电商服务体系,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下一步,他们打算通过县域合作的形式,更高层面产业分工,以电商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完善电商服务功能,形成农村电商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

芒种,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新的,播种的季节。

秋  分

谷穗饱满、遍野金黄,岁物丰成、物华殷实。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天的主旋律,是金黄色系的。

“马上要赶到在县里的办公地点。”小童经常带着村干部到企事业单位介绍陡沟村,以求更多的帮助。发挥个人关系邀请一些单位和个人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分享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他们结识了很多的朋友、收到了很多的帮助,也扩展了村干部的视野。

晒出的成绩单,群众是满意的。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落实安徽省“四带一自”和“三有一网”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将产业和电商深度融合,创新“以购代捐、以消费促发展”的帮扶模式。培育了2个农业公司和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陡沟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粮驿站”农村电商,注册“绿鑫”牌农产品,将农户生产的黑花生、烤鸭蛋、红心火龙果等推广成“网红”农产品。2019年,陡沟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由零增至50.7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10元。陡沟村入选安徽省森林村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电商巩固提升示范村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沟渠畅通、道路通达、水清岸绿,“环溪陡沟”的蝶变美景,向众人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奋斗篇章。他们的创业故事,被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建立“农粮驿站”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安徽固镇县农副产品产业与电商深度融合案例》入选“首届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全国电商精准扶贫案例50佳”。“农粮驿站农村电商”作为我省唯一来自贫困村的项目,闯入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行业总决赛,展示了基层创新智慧和创造力量。

“现在,村里有了可持续性发展产业和致富带头人。这样离开陡沟村,依然不舍,但少了些惆怅。”任期内,他还要继续把各项帮扶措施逐一落实到户到人。苍茫的人与事,在小童心中攒了一重一重,他的目光渐渐能够超越这些,看到更远更深沉的地方。

黄叶簌簌落了一地,小童在地里和村民一起收花生,用锄头一点点地往土里刨。花生树一垄垄一畦畦地铺在那里,饱满的花生被秋阳接住,再被捡到箩里挑回家。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所有谷物都陆续进了家门。非常圆满。

小童加入了宣讲团,弘扬脱贫攻坚的正能量。“说地方话、讲小人物,描述身边事、彰显大道理……”是他的开场白。“感谢时代,让我成为一名终结现行标准下‘贫困’的战士。做为党的政策宣传员、农村党建指导员、脱贫致富服务员,和群众一起在泥土里书写着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新画卷。贫困户自己家脱贫致富的小目标都实现了,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叶夏花秋实冬藏,年年轮回。等春和景明、等赤日炎炎、等金风送爽、等漫天飞雪……伫望或者期盼,都是人间,至美的风景。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