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夏,应史家传先生之邀,参加了皖东乌衣文化遗产研究会的工作。在这里,我有幸认识了张如奇先生。
张如奇,1963年生于来安县的三城乡。高中毕业后因娶了乌衣黄圩的樊女士而入籍了黄圩。起先,他的创业之路是开了一爿很小的无线电修理铺,帮客户修理半导体收音机。尔后黑白电视机问世,又转修电视机。然而干这行,只能混个温饱。
南京江浦一带的苗木兴起于文革后期,风起云涌,越做越大,很快传到了与黄圩一河之隔的汤泉。汤泉很多农户转行苗木,为此许多人因此发家致富了。汤泉人富裕了,家里盖上了小洋楼,自然而然吸引了河对岸黄圩乡的村民了。当时,如奇年轻头脑灵活,在黄圩一带成了首批带头人。通过他二、三十年的摸爬滚打成了黄圩乃至南谯区苗木的领军人物。他的苗木种植面积现已发展成两块,在黄圩本地有150多亩,在全椒的十字乡也承包了土地150多亩,两块加起来共300余亩。他种植的苗木多以雪松、广玉兰等 树种为主,约有十余个品种。他的种植方式是套种,卖了大的,小的树苗也慢慢长成。苗木这行周期较长。通过他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周期循环链,每年都不会脱档。为了扩大销路,他还自办了网站。通过网站推介,他把他种植的苗木卖到了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和周边省、市。前不久又把一批苗木卖到了上海的崇明岛。他不但自己卖自己种植的树苗,还帮着周边的村民代销苗木,成了他们的经销代理人。2018年清明前后应西安客户邀请为他提供往返机票为那里苗木种植养护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历时十天左右。由于苗木业的兴旺,黄圩还成立了一支几十人围绕卖树苗衍生的专业服务队,这些人负责为苗木主人把树苗挖起、包装直至装车运输一条龙服务。据说一棵稍大的树苗从挖起到用草绳把土裹扎好到装到车上约80元左右,这样无形中又养活了一批人。现在如奇家中子承父业,两个儿子也接班从业苗木,现都成家立业。如奇家中的收入我不便打听,但从外表看,家有自盖的小楼,有两辆轿车,我认为他已进入了小康之家了。现今,他的声誉已遍至南谯,成为南谯苗木协会的筹办人。
如奇先生的主业是从事苗木的生产和销售,一年约有六、七个月的时间,剩余的时间他用来写作和研究历史。空隙之余,邀约几个朋友搞一个自驾游。
说起写作,由于他在读书时就喜爱文学,自小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十余年来他的作品常在《滁州日报》《皖东晨刊》《新滁周报》《南谯文史》《立德》及《腾讯》《百度》等报刊及网络上发表,为此在近年被安徽省作家协会和滁州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8年冬他还和皖东其他几名笔友以青年作家的身份参加了省作协在蒙城召开的笔会。对于滁州及乌衣的历史他尤为擅长,并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报端。另外他对宋史、明史涉足颇多,听他娓娓道来如同在听评书,真使人大长见识。由于他对乌衣历史研究很有造诣,为此在史家传引荐下和我前后参与了乌衣文化遗产文化研究会工作。通过不断的接触、交流使我俩成为肝胆相照、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如奇先生瘦高的身材,头发已渐花白,这也许是他劳碌半生的标记。他炯炯有神的眼神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吸引着周围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知道我是一位民建会员。通过我的宣传介绍使他对民建这个党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萌生了入会的愿望。通过我向民建市委会和我所在支部的推荐,虽然如奇先生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但他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特别是他曾经担任过南谯区政协委员的经历,有着深厚的参政议政基础。在他入会前曾以民建之友的身份在2018年10月历时一个多月,撰写了几万字《三农现状的调研报告》,由支部转至市委会,再由市委会转至民建省委会,备受好评。另外他又有省作协会员的身份,在陆晓华主委的独具慧眼识英才广罗人才意识主导下,2019年初破格吸收入会。为此被与他同时入会的年轻会员戏称为“老同志新会员”。
如奇先生自2018年10月成为民建之友到成为正式会员以来,对会的热爱,令支部内的新老会员无不交口称赞。如奇先生家在乌衣黄圩,距离滁城有20多公里,而且他是经营苗木生意的,客户何时上门是未知数。我们民建的组织活动安排在下午三点以后,只要接到会内通知,他都要把自己的业务工作安排好,从不请假、迟到,准时到会。会上他不但认真听取别人发言,而且也对他了解的话题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另外他还关心老会员,有时会后没了公交车,他主动义务把其他会员送到家门口。而他自己回到家有时到了近晚上十一点了。
如奇先生虽然入会时间只有一年多,但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政议政,处处为会内分忧,努力帮助他人,他的一举一动和处人处事风格无形中为广大会员树立了榜样。
好人好事有人夸,特写此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