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理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贫困县摘帽后仍然是绝对标准较低的贫困,在“双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短板;刚脱贫的群众,生活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工作稍有松懈,就有可能重返贫困;一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因缺乏政策支持,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致贫因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难度也在加大。
一是部分地区“双基”建设依然薄弱。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持续增加和各级扶贫干部的埋头苦干,全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室、学校、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在生产路硬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如安徽省阜南县蒙洪洼行蓄洪区曾为保卫淮河上下游安澜做出了巨大牺牲。蒙洼地区拥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历来受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但洪洼地区,虽当地政府用非常之策正逐步啃下这块“硬骨头”,但该地区近4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滞后,仍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区域间的差异需要逐步补齐。
二是农村“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打工经济”是“伤心经济”,导致农村农民工夫妻分离、父母与子女不能相见,进而引发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农村“三留守”问题。但因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发展;一批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更加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人力资本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势必会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三是脱贫攻坚“悬崖效应”亟待破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要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不能让贫困群众陷入“福利陷阱”,要避免对非贫困人口造成“悬崖效应”。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同时,大家已认识到脱贫攻坚政策上的“悬崖效应”,是造成“争当贫困户”现象的根源。由此可见,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边缘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打好政策补丁,防范待遇上的“悬崖效应”,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建议措施: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不摘”要求,一定时期内坚持脱贫攻坚责任不变、政策不减、工作队不撤,并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回头看”,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和困难群众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预警,发现返贫风险及时采取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户不返贫;坚持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要持续补齐“双基”建设短板。“要致富先修路”,只有基础建设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企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当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其他相关行业部门资金,持续加大“双基”建设的投入,基层村委会应当发动村民自主筹资或发动本土老板对家乡反哺,不断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尤其是要补齐农业上的短板,通过硬化生产路、合理布置机井、疏通沟渠、补牢防洪排涝设施短板等方式,逐步破解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难题;要认真查补偏远地区的短板,重点关注以往政策关注少、有遗漏的地区,以非常之策予以帮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二要多措并举吸引劳动力“回流”。在逐步提升“双基”建设的同时,各地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文化”,利用故土情怀唤醒暂时沉睡的乡愁或者让乡愁愈发强烈,从而激励外出人员回家乡投资或回乡就业。二要出台宽松政策,加大对回乡创业和外来投资人员的扶持力度,在贷款、税收、用人、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增加本土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要做大产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如在农业产业方面,政府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帮助农民朋友测土配方、选种育种,从“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销”等方面予以指导;皖北平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的选种、培育、田间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同样需要加强指导,积极申请“地理标志”认证,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粮食价格,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四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稳步实施农村污水处理、改厨、改厕、改畜圈等整治工程,健全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三要防止脱贫攻坚“悬崖效应”。要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合理布局、合理规划,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二是坚持“扶贫扶志”教育,合理利用农村传统宣传方式,通过广播会、群众会等方式,持续宣传“扶贫不扶懒”的政策导向,对思想觉悟高、勤劳肯干的群众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出台约束制度,要对享受国家兜底保障的困难群体,从购房、购车、休闲娱乐、高档次消费等方面进行合理约束。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消除或基本消除不同群体在基础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等政策上的差异,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全面增强群众的风险抵御能力;缩小不同群体在产业、就业方面的扶持力度,建立并宣传好一般群众产业发展、本地就业方面政策,促进本地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