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阜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加快推进阜阳枢纽经济发展

作者:陈险峰、时磊 责任编辑:刘志强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1546 发布时间:2020-05-09 11:30:29

2019年阜阳最大的喜事无疑是“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千余万人民翘首以盼的商合杭高铁北段、郑阜高铁正式开通,阜阳、界首、太和、临泉、颍上5个高铁站同步通车,阜阳从此迈入崭新的高铁时代。国家将阜阳定位为皖北豫东南重要高铁枢纽,在未来新一轮高铁布局中,京九客运、阜淮徐、皖北城际铁路等多个高铁、城际干线过境阜阳,届时,阜阳将成为中部地区唯一拥有七条高铁和城铁的非省会城市,也将成为仅次于合肥的安徽省第二大“米”字型交通枢纽,阜阳西站将成为安徽第二大高铁站。

一、阜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高铁的开通,不仅极大提升了阜阳的交通条件,也将重构阜阳的综合交通网络。至此,阜阳“水陆空铁”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铁路方面,阜阳现有京九、青阜、漯阜、阜淮、阜六共6个方向5条普速铁路,阜阳北站(编组站)、阜阳站、颍南站、高铁阜阳西站与徐州、郑州、合肥、武汉等枢纽构成辐射状,是全国六大路网性枢纽之一。空运方面,阜阳西关机场作为安徽省目前正式投入使用的五大民用航空机场之一,现有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十余条航线,2019年总旅客吞吐量破90万人次,飞行区等级标准正向4D级改造升级。水运方面,淮河、颍河等十多条航道可下长江、入海,承担阜阳市及周边地区集装箱、矿建材料、煤炭、粮食及农副产品等进出口和中转任务,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辐射整个皖西北及豫东南地区。公路方面,已规划有淮北至阜阳至淮滨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北接宁洛高速公路,南接滁新高速公路,东联济广高速公路,届时,阜城东西南北方向四条高速公路可形成阜城高速公路大外环;境内的阜太路、阜南路、阜颍路、阜临路和原S308(通界首)已全部建成一级公路,阜城到各县市区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借势高铁,阜阳将进一步发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向东融入长三角,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梯度转移;向西作为长三角和中原经济区的叠加地带,为两地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提供新的契机。

二、对发展阜阳枢纽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要强化优势,铺筑经济发展快车道。以阜阳高铁西站为依托,积极完善高铁快速通道;进一步完善普铁网;畅通高速公路通道;加快实施阜阳机场扩建工程,加强与长三角重点航空枢纽功能对接,提升民航直达运输能力;实施淮河、沙颍河航道等级提升工程,推进阜阳复线船闸建设,改善内河航道通行条件。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飞机场、汽车站、火车站、高铁西站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确保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让路“连起来、串起来、网起来”。尤其要加快编制空铁经济区发展规划、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明确各路网功能布局,明晰各通道目标任务,努力打造具有皖北区域特色的空铁产业集群。

二要及早谋划,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从实际出发,整合既有基础优势,完善工业园区内外建设,强化集聚、创新管理模式,加速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能级,形成梯度发展、功能互补的园区发展平台。结合阜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用好用足“区域性枢纽”这一优势,优化资源要素时空配置,积极布局物流、电商、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对物流速度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产业链及资源共享,构建统一开发、竞争有序、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要聚焦重点,创建皖北中心物流园。统筹工业园区与物流园区的布局和规划建设,培育物流、商贸、信息、结算要素聚集平台。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健全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整合运输、仓储、装卸资源,积极发展“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建设完善物流运输、物流信息、物流仓储配送三大基础平台,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面向终端客户运输的三站式物流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等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积极推进皖北快递产业园平台建设,引导快递龙头企业来阜设立皖北区域分拨中心,促进阜阳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进一步打造投资洼地,形成相关产业链。

四要优化环境,奋力打造经济循环圈。促进传统枢纽场站与互联网平台跨界融合发展,逐步释放“互联网+交通枢纽”经济活力。大力推进新一轮5G基站等新基建,着力提升骨干传输网的传输和交换能力,强化对重要节点和有效用户的无缝深度覆盖,把阜阳建设成为资金、物资、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畅流汇聚的“枢纽之地”。同时,要着力加强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枢纽经济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发挥“吸铁石”作用,吸纳国内外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不断发挥“中转站”“分拨点”和“辐射源”的作用,带动周边乃至影响遥远地方发展;不断发挥“增值”功能,依靠阜阳自身先天禀赋和吸纳而来的各种资源要素,扶持引入全球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集群的核心,有条不紊地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努力营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的产业小循环,并逐步打造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