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阜阳城南新区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作者:时磊 责任编辑:刘志强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44697 发布时间:2020-05-09 11:18:59

中共阜阳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聚焦产业兴城,紧盯产城融合,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认识阜阳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新定位、新担当,切实承担起“融入长三角、崛起大皖北”的历史重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动阜阳更好更快发展,以实力阜阳支撑大美阜阳。

产城融合发展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正是遵循这个理念,阜阳市依托城南新区现代化新城,借助高铁开通后的“同城效应”和“洼地效应”,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辐射周边两三千万人口的皖北区域性中心,增强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带动能力,促进阜阳市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城融合发展认识不够深。阜阳城南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涉及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如何融合大多还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产城融合发展认识还不够深,规划引领作用不足,具体路径还不够明确,产业如何促城,城区怎样兴产,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共识。目前,阜阳城南新区需要修订完善成熟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还缺少可操作性的详细规划,产城融合程度还不高,产城分离现象依然存在,存在就产业发展谈产业、就城区建设谈城区建设“两张皮”的情况。

2、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就目前而言,阜阳城南新区建设规模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足,为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增加了难度。区域板块各种公共设施较少,配套的学校、医院等数量不足,居民就学、就医不便,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配套的生活设施不完备,城市功能相对弱化,影响了人、财、物的聚集。区域产业板块水、电、暖、气、通讯等基础配套尚欠缺;已经开工建设的道路还有多条未能达到主路通车条件;配套的污水处理厂还未达到进度要求,影响了区域产业项目的落地。

3、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强。一是区域产业的多个项目虽然已经开始建设,但近期看能够及时落地的项目数量不足,新兴战略产业项目较少,还没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不高,产业链经济及支撑不足,对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已经建成的产业园区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如文化旅游资源联动整合不强,商贸物流业培育不够,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4、以城兴产短期内难以实现。区域内建设用地几乎都是通过拆迁获得,拆迁平均成本较高,产业项目用地只出让金较低,短期内产业用地的亏损要由城市建设用地的盈余来补充。目前,区域板块只有部分回迁的区域完工,其他大多回迁区域还正在建设,整体建设规模程度较小。由于区域功能不完善,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拍卖地价由市里统一管控,造成区域部分住宅用地流拍,土地出让金返还无果,区域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二、对策建议

1、增强融合理念。产城融合不是简单的空间组织方式,而是产业业态和城区新形态的融合。产城融合追求的是产业、城市与生态的一体化发展。要完善城南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各部门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任务和目标,使各部门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全区上下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共识,推动新区健康持续发展。

2、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相对集中”要求,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依照总规和控规优化开发区内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合理摆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其分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现产业发展、城去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提高新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3、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新区内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力度,同时合理布局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配套建设商业、商务、娱乐、休闲等设施,优化城区环境,提升新区宜居水平。二是在产业板块加快区域内的路网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加快新区主管线建设,尽快接通各类基础设施,提高新区宜业基础。

4、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依托新区优势,重点引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双创基地等产业;产业板块重点引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加快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加快把城南新区打造成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化升级新区的传统产业,提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

5、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区内涉及的多数村庄已经拆迁,尚有部分村庄还在原始状态。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必须兼顾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结合新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业人口产业化、市民化;二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三是鼓励部分农业人口依靠新区的溢出效应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四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