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应国家战略 突破机制瓶颈 推动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快速发展

作者:毛学农 责任编辑:王建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6470 发布时间:2020-03-24 15:27:51

2008年,省政府颁布省会经济圈规划。2009年,省委作出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2016年,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了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今年5月份,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刚要》明确提出要加快长三角内部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

民建合肥市委经过为期半年的调研,实地考察了淮南、六安等地,与相关地市县、部门、园区负责同志、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代表召开了座谈研讨会,参考借鉴了先发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推动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仅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加速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机遇。具体如下:

一、现状

当前,合肥都市圈已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市、蚌埠市8市。2018年,合肥都市圈生产总值17543.06亿元,财政收入2984.53亿元,均占全省55%以上,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放眼长三角,对标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整体经济体量最小,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弱,辐射带动能级不足。

二、问题

 1、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2018年,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2亿元,而南京、杭州分别为12820亿元和13509亿元,存在较大差距。而从省内看,合肥地区生产总值是排名第二的芜湖的两倍,首位度居全国排名第八。由此可以看出,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相比,发展不充分是合肥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客观原因。

 2、思想观念不开放不超前。合肥都市圈内,对一体化虽有共识,也有疑虑。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难免以自身发展需求考虑问题,两者意愿重合度常有距离。调研中有人认为,合肥主要面向苏浙沪,对圈内一体化意愿不强。而圈内其他市县热情高涨,也存在渴望合肥产业溢出和担心要素被虹吸的双重心理纠葛。

3、顶层协作机制不健全不精准。合肥经济圈缺少省级层面的精准设计,虽有双边协商的分工协作意向纳入区域规划之中,但拼接痕迹明显,整体性和清晰度不够。实施中存在“各市规划往往置于区域规划之上”,“地方局部利益置于全局利益之上”现象。矛盾和利益协调机制也不健全,使得一些项目难以推进。如,合肥徽州大道南延,南段庐江县已开工,北段肥西县和包河区则迟迟未动,有客观困难制约,更是内生动力不足使然。

    4、行政壁垒不敢破不愿破。区域内“行政色彩”依然较浓,通过行政手段设置门槛,限制要素流动现象依然存在。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在内,跨区域项目往往困难重重。据反映,合肥一家企业意欲外迁至舒城,只因舒城不属于合肥,而被取消搬迁补偿。

三、建议

合肥都市圈不仅是合肥的都市圈,更是安徽的都市圈,是长三角的都市圈。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都市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是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是我省抢抓机遇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

1、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合肥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措施

今天的合肥都市圈,几经扩容,已建立了不同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但总体上来说,还比较松散,活动开展也不够经常,都市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不强。省级层面应加大协调力度,参照国内外都市圈的建设经验,一要设立包含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工作协调机制,定期调度、持续推进。在空间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工程)、重点工作,把都市圈规划落细落实。二要打破行政壁垒,将行政区域内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责任纳入考核范畴,在党政联席会议的柔性机制基础上,赋予刚性考核机制。三要出台支持合肥都市圈发展的政策意见,扶持合肥都市圈做大做强;研究设立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对圈内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2、加大基建投入,加快合肥都市圈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先头兵”。合肥都市圈内成员在地理空间上较为分散,合肥与芜湖、马鞍山、滁州、淮南主城区之间距离均超过100公里。由于圈内城市相互间的网状快速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合肥与芜湖、马鞍山、滁州、桐城之间至今未开通快速列车,朝发夕归的同城生活仍需时日。一要依托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工程,加快新桥国家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把新桥机场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机场之一;二要加强以合肥为中心的都市圈城际铁路网,实现合肥与都市圈内包括芜湖、马鞍山、滁州、蚌埠、淮南、六安、桐城等主要市县的城际线路连接。加快合宁高铁、合淮城际、合巢马城际、合肥─新桥─六安城际等轨道项目前期工作;三要加速城际公路主通道扩容。合肥都市圈内二级以上公路万人拥有率为3.07公里/万人,相当于杭州都市圈的83%、南京都市圈的68%。要加快都市圈内国省干道路网建设和现有公路的改造提质,实现“国道通县区,省道通乡镇”的目标。同时,重视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出入口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出入口,改善通行环境。

3、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合肥都市圈产业互融互补。

将产业合作作为主攻方向,引导合肥都市圈内各市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一要强力推进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增长极。打造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涉及合肥、淮南、六安、机场等多个行政区域,要由省级牵头成立领导组,避免合肥、淮南、六安各自为政,要向上争取将新桥国际空港经济示范区申报为省政府特殊政策区,作为我省呼应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平台;要争取国家和省给予财力、融资、税收、用地计划、环境能量指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二要借鉴沪苏浙在三省交界处建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做法,在市域边界共建园区。发挥合肥的人才科技的优势和其他地市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如合肥高新区正争创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但面临着发展空间的制约。淮南高新区去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距离合肥高新区仅40分钟的车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三要加强产业协作,实现城市功能互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如淮南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可以将合肥的两个电厂迁址淮南,通过特高压向合肥供电;六安的红色和绿色资源得天独厚,深入挖掘开发旅游资源,把大别山腹地打造成合肥人的后花园。

4、合肥要扛起省会责任,切实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近年来,合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尤其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以及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桂冠,赋予合肥发展强劲动力,使之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展露头角,这是合肥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也与全省人民支持和资源倾斜密不可分。合肥要扛起省会责任,强化省会担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有责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携手进步,以实际行动回应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期待。一要壮大自身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首位度。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机遇,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二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合肥对外合作的能力和影响。建议以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机遇,成立合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以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打造科技产业国际合作样本,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三区”(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三港”(三个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为支撑,打造融入国际的战略通道;以服务外包产业园为基础,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三要强化龙头责任,带动都市圈区域整体提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合肥只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头雁作用,引领产业分工、资源互补,才能有效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发挥最大效益,提升整体实力,才能在长三角大家庭中,门当户对,放大发声。当前要首先带动淮南、六安等联系最为紧密的核心圈发展,打通1小时通勤圈。要胸怀大局,主动将S330、S103舒城段纳入合肥段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实现舒城与合肥的无缝对接;S329合六南通道六安段按计划顺利推进,但合肥段至今尚未开工,要尽快开工建设合六南通道合肥段,实现两市同步建成、同步发挥效益。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