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赴刚果(金),开启为期两年的“洋扶贫”之旅。
2017年7月29日凌晨,李玉好和中国援助刚果民主共和国(以下称:刚果(金)或刚国)农业专家组从上海浦东机场登上一架“波音777”,飞机呼啸着穿过云层,飞往西南方向的非洲大陆。专家组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短暂停留后,于当地时间29日12时飞抵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在金沙萨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刚国代表处热情接待专家组一行,安排办理相关手续和证件并拜会刚国农业渔业与畜牧业部长和中国驻刚大使。4天后,他们飞往刚国南部的上加丹加(Haut-Katanga)省首府卢本巴希(Lubumbashi)市,入驻市郊的中资农场。
至此,李玉好为期两年的“洋扶贫”之旅正式开启。
刚果(金)地处非洲大陆中西部,国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赤道横贯北部;境内水网稠密,湖泊众多,矿产、森林、水力资源极为丰富。人口7000多万,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全国可耕地面积约8000万公顷,个体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木薯等。因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方法单一,田间管理落后,刚国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刀耕火种”和“靠天收”状态,致使水稻亩产只有百余公斤,粮食不能自给。上世纪90年代初,因政局持续动荡,经济连年负增长。加之内战和频繁的地区冲突,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濒于崩溃。刚果(金)也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中国政府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广泛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合作。在非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促进双方农业合作和交流,增加非洲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减贫消困。
这次,李玉好作为水稻、种子生产方面技术人员来刚国,就是参加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农业合作项目,由我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选派,执行为期2年的农业技术援助任务,推广水稻(含旱稻)栽培技术。
二、初来乍到,遇到的困难着实不少。但克服困难的勇气更大。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旱季,当地地处南部非洲的加丹加高原,天气较凉,但昼夜温差大,空气十分干燥,几乎天天刮大风。”李玉好记得,在野外调察、选择试验田时,在野草比成人高的土地上,汽车无法行驶,专家组成员必须在茫茫无际的灌木林中步行。被大风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由于过分干燥,加之水土不服,专家组有的成员早上起床会发现自己嗓子常常咳出血来了;腰部、腿上也起了鱼鳞状的皮屑,奇痒难耐,有人忍不住去挠,结果越挠越痒,甚至挠得皮肤溃烂;有的组员在傍晚晒衣物被芒果蝇产上卵,卵块接触皮肤后钻入孵化,形成鸡蛋大小脓疮后溃烂,疼痛难忍; 还有治疗不及时足可致命的恶性疟疾……但是,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让他们更加了解、体会到刚果(金)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农业种植技术的渴望。“我们吃点苦不算什么,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正是我们的初衷。更重要的是,要圆满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
三、置身贫瘠乡村,李玉好心情沉重;他下定决心帮刚国农民争取“一天能吃上三顿饭”。
2017年9月,刚国农渔牧业部官员通过粮农组织驻刚代表处,商请中国专家组帮助试种该国的10个水稻品种,并进行评估、优选出几个品种供今后在全国推广。为此,李玉好他们去离驻地50公里外与赞比亚交界的一个村子考查试验地,该村面积比较大。他们一行上午10点到达,村民们围坐在一棵大芒果树下等待着。村民们听说中国专家来帮助他们种植水稻,都特别高兴,有的赶了几里山路一大早就到了,有的妇女用布袋背着小孩也赶来了。中国专家一下车,村民们排着队热情的一个接着一个的与他们握手,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眼中充满着期待,场面令人感动。考查中,村民们为他们带路,当听说中国专家担心雨季没有除草剂,杂草不好控制时,一个小伙子举起拳头说:我们用手拔,一定行,中国专家一定要帮我们种植水稻。
这个村被确定为卢本巴希市的项目区,有近3万亩(4800英亩)山林地,却很难发现几块像样的庄稼地,村民们食不果腹,一天勉强吃上一顿饭,住宿条件也差。当他们弯着腰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伸手讨要食物时,李玉好心里十分难受。他默默地下定决心:这里需要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实事。哪怕再难,也不能退缩。
近3个月的前期调查快要结束了,旱季即将结束转入雨季。加丹加高原位于非洲南部,雨季从每年11月份开始至来年4月中旬结束,旱季一般是4月下旬开始至10月底结束。卢本巴希地区的农业生产均在雨季,农民称雨季是“希望的季节。”水稻育秧始于11月下半月,12月份移栽,根据水稻的品种不同,收获季节在第二年的5月份。由于当地雨季的气温比国内夏季低,生育期为120天的中国水稻品种,从试种来看,一般都会延长至150天左右甚至更长。但由于水稻灌浆期差不多都在旱季,光照极为充足,加之昼夜温差大,特别利于干物质积累,千粒重均高于国内(平均可达32.5克),故水稻产量会提高不少。
2017年11月,随着雨季的来临,专家组水稻专业小组根据李玉好的提议,对两年的水稻种植工作做了规划:第一年(首个雨季)工作以试验和小面积示范为主,对刚国农技人员和当地农民进行培训,熟悉当地水稻栽培环境,并积累第一手资料;第二个雨季工作以大面积示范推广为主,手把手教会当地农技人员及农民掌握中国先进、成熟的水稻栽培技术。使得专家组回国后,刚国农民仍然能将中国技术用于水稻生产。具体分工为:中资农场园区内李玉好负责旱稻。园区之外,根据刚国农渔牧业部的安排,中刚合作开展6处、10个水稻品种试验,其中5处在园区外,分布在卢本巴希周边地区,由李玉好和专家组组长负责。
从此两人便整日里围着试验田转,来往于卢本巴希周边,下地除草、施肥打药、观测水稻生长情况,结合当地天气的变化周期和土壤墒情,详细建立和记录各项试验数据。
“选择学习农业专业,就意味着终身与田地、土壤、耕作、种子、肥料、农药、田间管理打交道。就意味着辛苦、辛劳和餐风露宿。不论是在国内、国外都一样。而在国外,换了一个新环境,条件差,一切从头开始,更辛苦。”李玉好坦言。
坚持“授人以渔”,帮助受援国克服发展瓶颈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鲜明特色。李玉好等中国农业专家,扎根非洲刚果(金)这片热土,分享、传授技术经验,谋划、贡献智慧方案。
四、李玉好全身心投入了刚国脱贫攻坚主战场。骄阳下的他,肤色比当地人也白不了多少……
出生在安徽省寿县农村的李玉好,今年44岁,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淮南市潘集支部会员(该支部主委李烽,前不久刚刚荣获“民建中央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父亲是当地学校的一名老师;母亲则操持家务和农活。从小到大,李玉好除了上学读书外,地里的农活他都跟着父母一起做,他吃得了苦,干活有牙扣。久而久之,在他心里深知粮食的金贵,种地的不易。
17岁那年,他报考了安徽省六安农业学校,专业农学,主要学科是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和园艺等。毕业后,李玉好被分配到淮南市潘集区农林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07年,又在安徽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学习。
每年,李玉好通过实施多个项目,开展涉及水稻等农作物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同时,还涉及制定有关水稻生产计划、编制水稻生产技术培训手册、为发展水稻、提高单产和品质提供技术咨询等。
由李玉好团队主持的农业部2007-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规划的各项技术实施工作,结合实际制定11个工作模块的详细实施方案,实施水稻肥效试验55个、示范55个。每年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6万亩,培训乡村农技员和农户1500余人次。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全区水稻每公顷的平均产量由2006年的6.75吨增加到2015年的9吨左右;全年亩均节约化肥5千克,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012年,他看到一份农业部关于选派有条件的单位推荐合格和自愿的农技人员到非洲参加技术援助工作的文件。“本人自愿、家属支持、组织推荐、择优录取”。李玉好想,非洲的农业生产落后,到非洲工作能够体现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及个人的优势。同时,外派是国家层面的,很光荣。
为实现目标,通过自己的心血与付出,传递中国大爱。李玉好虽然早年已在美国参加农业交流项目,但为进一步提高语言交流水平,他于2012年至2016年先后参与农业部门在合肥、兰州、武汉等地举办的“南南合作”英语培训。2016年,他在众多报名参加“援外”的人员中,以专业功底扎实、相关知识全面、实践和指导能力强、且专业英语水平优异而获准国家农业部选派、推荐,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核准,成为中国赴刚果(金)的农业专家组成员。
启程之前,李玉好做了许多“功课”,包括刚果(金)的气候、土壤成份、雨水分布、耕种方式、主要病虫害等;然后,经过筛选、比较,从国内带了多个水稻(旱稻)品种去。在刚果(金)熟悉情况后,他对推广旱稻种植,有了自己成熟的看法。有利条件很多,一是气候适合。非洲的雨季适合旱稻种植;二是栽培简单。采用直播,无须育秧移栽,省工;三是适应性强。种植条件宽泛,特别适合当地小农户;四是产量可观。只要基本管理跟上,增产、稳产不成问题;五是成本较低。土壤蕴蓄充足有机肥,再加适量的化肥即可,无需大量投入。通过旱稻的试验示范,李玉好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易管理且省工、节约成本的轻简栽培技术。俗称:懒汉式栽培。特别契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民兄弟的耕作习惯。该项技术文本,还被刚国农业部计划收录为农业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学生的培训教材。
五、责任与担当相融的结晶是义无反顾,这对李玉好而言,则意味着坚持不懈和默默付出。
其实,“援外”之路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除了培育优良品种,改变当地落后、低下的耕种方式外,李玉好他们还面临着诸如观念上的碰撞、契约精神的缺乏和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记得2017年9月间,李玉好等人到驻地50公里外的一个叫基孔基(Kekonke)的村庄推广水稻栽培技术试验,他们考察了3次,才确定一块种秋葵的地,临近水源,具备条件。原本和村长谈好了这块地用作水稻移栽田。2018年1月15日,他们在这里育秧,正好教村民们和专业合作伙伴如何操作,育秧进行的很顺利,村民和当地技术员学的很认真。一个月后,即将进行秧苗移栽了,便和村长谈下一步的移栽工作,谁知,村长反悔了,不让用那块地了。协调了3次均无果。无奈,粮农组织驻卢本巴希办公室负责人征求李玉好的意见,能否将秧苗移至别处种植,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李玉好说没问题。话罢,他们便翻山越岭,到处去找地,每天都如此。“季节不等人啊!”李玉好在心里念道。
他们跑了整整一个星期,终于在离卢本巴希市西北130公里处,找到了一个河谷地带,那儿的村子有种植水稻的传统,长年来一直苦于产量上不去。听说中国农业专家要来帮助他们,一个社区队长直言欢迎,也表达了很想学习中国的技术和经验的决心。2月28日,李玉好他们将秧苗用专车运往往这个叫卢望博(Lwambo)的村庄。
移栽那天,来了好多村民,一是对中国专家的到来感觉新鲜,二是对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感到新奇。李玉好回忆,“我感觉非常高兴,来到非洲后第一次与刚国村民们在一起插秧。想到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心中不由地升起些许甜蜜的成就感……”这两年来的抛家别舍和远离家人,尤其是逢年过节对亲人的思念与愧疚,只有埋在内心深处。“为了此刻,咱们值”。
2018年2月15日,正值中国农历年三十。清早,李玉好正与同事们商量过除夕的事,商定与国内同步过年(当地时间比国内晚6个小时),即下午1点钟吃“年夜饭”,正好是国内的晚上7点,从感觉上似乎和家人一起辞旧迎新。饭后,大家一起看春晚。突然,粮农组织转来沙布外一村(Sapwe1)村民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的水稻苗发黄,希望中国专家们尽快过去看看。李玉好二话没说,拖着患疟疾尚未完全痊愈的身体,坐上了开往百余公里外的村庄。等忙乎好回到驻地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2018年11月,雨季已至,但是计划在本雨季大规模推广及培训的预算资金,粮农组织总部还没有批到位,无法购买种子、肥料;特别是先期进行的水稻育苗,如果坐等资金到位,恐怕季节已经过去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李玉好主动向组长提出,由他个人先垫付这个资金。因为,只有先把秧苗育出来了,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专家组都以水稻育苗和移栽等工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解决了因资金不到位而耽误的时间。12月间,他们多次到卢本巴希周边的村子里,送去了190多公斤的水稻良种,有的是示范推广用种,有的良种是赠送给村民的。
后来的发展非常顺利,李玉好他们的示范推广田获得很大成功。村民们对中国的技术又是点头、又是伸大拇指,予以高度赞许。从产量来说,村民种的水稻每亩产100公斤左右,好的也才150公斤。而李玉好他们培育种植的水稻,按照中国的栽培方法,当地的常规稻一般都超过了500公斤。其中从国内带过去的“Y两优”系列,主要目的是给当地农民们示范展示的。2019年5月,经刚果(金)农渔牧业部项目刚方协调员阿扎玛(Azama)司长现场测产,达到867公斤/亩。上加丹加省农畜牧业厅官员博杜安(Baudouin)说,我工作30年了,还从来没有见过长的这么好、产量这么高的水稻。
六、各方的肯定,是对李玉好最大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中国“援外”工作的赞誉和肯定。
那次,联合国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赴刚果(金)考察南南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时评价说,“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中国的减贫脱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实的、可供借鉴的范本。
2019年2月下旬,中国政府驻粮农组织罗马总部“南南合作”项目部总协调官王锦标一行,检查刚果(金)项目实施情况,对专家组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2019年5月20日,粮农组织驻刚果(金)代表处代表和刚国农渔牧业部部长秘书一行,亲临卢本巴希一周,专门检查专家组的工作,并亲自到Lwanbo村的水稻点检查,看到长势喜人的水稻和农民脸上的喜色,握着李玉好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他说“我经常到中国去访问,了解中国水稻栽培情况,我本人也是1982年中国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毕业生。今天在现场看到中国专家把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复制到了刚国,并手把手的传授给了农民。深深地感受到你们的无私援助。”
在李玉好的笔记本里,清楚记着上加丹加省农牧业厅厅长Bbewe女士的话,“我们非常高兴中国农业专家组的到来,我们十分期盼中国能在农业技术上继续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农业大省的上加丹加省土地上生长出更多的粮食,让农民吃饱饭、尽快脱贫。”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力所能及地开展对外援助,已累计向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仅在农业领域内公派援助人员达3000多人次,为国际减贫事业和各国共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守望相助,让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胸怀与担当。新时代中国的对外援助的核心内容,就是努力构建对外援助治理体系、实施“精准援外”、擦亮国际援助的“金字招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李玉好,有幸成为其中一分子。他感到光荣和自豪;同时,也倍感任重而道远。(民建淮南市田七支部副主委 陈琦 1395640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