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 逐梦在徽州

——记心系徽州古民居抢救、保护、开发,组建黄山市“民建会员之家”的淮南籍民建会员刘士山

作者:陈琦 责任编辑:潘万培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2953 发布时间:2019-12-27 17:34:20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

一、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建筑、书画和雕刻艺术于一身。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气势恢弘的方家香火堂,坐落于曾经的太平县古城(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建于明末清初,两进五步阶梯,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近观之,须仰视,庄严肃穆。身倚之,心自静,了无杂念。

刘士山回味着收藏过程的艰辛和修复方家香火堂的酸甜苦辣,内心百感交集,充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不经意中,就会在幽静的“穿越感”中,身心被一种庄严神圣的精神包围着,激动着,感染着,自觉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历史传承的浸润。哪怕只是瞬间,也会让你尘封的记忆像册里,增添厚重而多彩的一页。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徽派建筑和徽派民居,是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区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集秀美山川、清冽溪流、树木花卉之灵气,融人文民俗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徽派民居注重居住环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恬静的意境。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气候湿润温暖。百姓吃苦耐劳,不论是田间耕作、春播夏摘秋收、还是家庭生活,都追求极致与完美。

刘士山说:这是徽州古民居独特的魅力,也是让我魂牵梦萦、身心痴迷的内涵所在。她,深深的融入了徽州人与徽派血脉情怀,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打造,极致,精美,最终是刻骨铭心——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祈福与作息相得益彰。

资料显示,在徽州地区,明清古村落有100多处;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6000多幢。

二、刘士山说,“如果不去收藏、抢救、保护徽州古民居,明天,也许就见不到了。”

1981年,刘士山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钱庙乡一个农户家里。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徽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黄山徽鹰武馆馆长、法人代表;黄山区再生资源协会副会长;民建黄山市直二支部主任委员。

刘士山兄弟姐妹7人,他行三。那个年代,如仅指望从地里刨食,挨肩的七、八张嘴要吃饭,也够一个普通农户当家人犯难的。刘士山的父亲,曾经当过村民办教师,心里的想法和思路比一般农民要超前一些。当刘士山15、6岁时,父亲就放手让他外出“闯江湖”了。这倒也正合了刘士山的意,此刻,他那颗正值青春期的“不安份”的心,早已跃跃欲试了……
  他投奔亲戚来到长江岸边的芜湖港,成了一名码头装卸工。在码头上摸爬滚打了三年多,刘士山从体力、心智和熟练程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收入也趋于稳定。突然,他做出了一个令工友们感到意外的决定:辞职自己干。而他“自己干”所选择的“职业”,竟是去收废品。他拿定主意,从社会底层做起,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适应、立足社会的本领。劝说、挽留无果,码头上只好放刘士山“单飞”……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后几年里,在芜湖的街头巷尾和居民小区,常常会见到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骑一辆三轮车收废品。他态度好,价格公道。不止一次,他得知有个别同行在秤砣上动歪脑筋,竟和他吵得面红耳赤,从此,不再搭理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昧着良心赚来的钱,用着心里都不会踏实。”刘士山始终认为。
  几年后,刘士山的生意越做越大,赚得了第一桶金。三轮车变成了多辆轻型货车;收货范围已经从芜湖市区到周边,收购品种也从多而全的杂品到专业化定位。成为格力集团麾下具有资质的、每年上百万台废旧空调、电冰箱、洗衣机、液晶电视等电器的收购供货。获此拆解资质的,全省仅6家。

到后来,业务发展跨越区域,在黄山市,他注册成立了绿环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以黄山市为基地,涵盖整个皖南及浙江、江西周边地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通往山里的大小路上,密集的烙上了他的身影与脚印。他待人真诚,从不和人玩心;一双眸子清澈如山林间汩汩流过的溪水,不肯接纳和隐藏任何瑕疵,哪怕是一丁点……始终洁净着心灵。合作共事中,他秉承敞亮行事之道,遇事也多为别人考虑。

他的家人未曾想到的是,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做的风生水起的刘士山,会“移情别恋。”原来,这位来自淮北平原的小伙子,一踏进徽州这片土地,就喜欢上了徽州古民居。“怎么会有这么美、这么精致的建筑?!”不仅仅是感兴趣,在他心中,那颗对徽州古民居钟爱情结的种籽,萌芽般生出,时光荏苒,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不论是官邸还是民宅,不论是香火堂还是祠堂,不论是牌坊还是书院,抑或……也许,在位置、大小、结构、风格等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这无关乎作为徽州古建筑的历史地位。更不会影响它在年代的轮回中,因太多的承载渴望得到体面延续的期盼。

今天,回过头来看,刘士山收藏第一幢古民居,可以说主要还是因为喜欢与好玩。而其后的不断收藏,心态已转化为一种责任;且愈来愈厚重。“如果不去收藏、抢救、保护,明天也许就见不到了。”

这是一段无法割舍的历史。是徽州历史物化积淀的见证。这是一段丰满润泽的民情。是徽州薪火相传的文化根脉。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是洁净社会,美化自然的好事。而通过艰苦努力和有效途径,让徽州古民居重现昔日的辉煌与尊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刘士山将抢救、发掘和保护徽州古民居,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希望寄托,一种责任使然。

“徽派古民居建筑堪称一门艺术,独特的造型,奇妙的风格,自成体系,独立门派。浓缩和诠释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统一的意境。”谈到徽派古民居这一历史与文化相融出彩的“人文瑰宝,”刘士山无法淡定了。他将抢救、发掘和保护徽州古民居,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希望寄托,当作一种责任使然。用经典涵养正气,用传承淬炼思想,用工匠秉性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肩负责任,行稳致远,孜孜不倦,逐梦前行。
  2007年春末的一天,刘士山收藏了第一幢徽派古民居。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朝末期,因长年无人居住和照料,岁月的冲刷,使它沧桑凄楚,春色中,更凸显残缺与破败。此前的几个月里,他跑了不下十几趟;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真诚与执着,感动了房主。

正是心存敬畏,刘士山视自己的保护之措为神圣之举。对收藏的古民居,起初,他并不敢轻易的去修复。因为他知道,非专业的、甚至盲目的修葺、“做旧”,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害了这些古建筑。业内称之为“抽走了古民居的魂!”

而在早些年,当他萌生通过收藏,来修缮、保护、管理古民居的念头时起,他就深知,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经济实力固然很重要,专业技能更不可小觑。为了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为内行,成为一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旗鼓相当的工匠,刘士山不辞辛劳,四处拜师学艺;从徽州古建筑的“ABC”学起;越钻研,越琢磨,越有意思,越让人着迷。他报考了四川科技大学成教学院的工民建与古建筑管理专业;通过系统、正规的学习,力争使自己今后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强有力,事半功倍。那年夏天最热的几个月里,他甚至放下身架,到一家规模、档次、实力都堪称一流的古建筑修缮公司当“小工”学艺。刘士山还通过参加徽州传统村落活化传承创意设计人才研修班的交流活动,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将时尚元素和现代气息,融于古民居的保护之中。从而,进一步拓宽修缮途径,提升品位。 

他的聪颖和埋头钻研与苦干,刘士山成为这个圈子里有话语权和说话份量重的人。 

四、刘士山说:不久的将来,我所开建的“徽州古民居民俗文化博物馆”将熠熠生辉。但当前,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

仙源镇,宛若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黄山北麓的秀美山川中。“万家庐井环成集,百里笙歌拥地来。”就是仙源古城当时繁华景象的写照。仙源美,美在她的山青水秀,美在她的明眸皓齿,美在她的面含羞涩,美在她的举手投足中笑靥含嫣,美在她的历史渊源的顽强延续,美在她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弘扬……“藏在深闺人未识。”这是徽州的缩影,这是黄山的写照。迭现着不竭的大美之魂与内生活力!

刘士山深深爱上了仙源,他把家安在了仙源,把公司事业拓展至仙源,以此为基地向外发散。他踏遍了仙源的山山水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是将那些有年代、有特色、有故事的古民居“座标”似的深深地镌刻在心里。有惊喜,有眷恋。但更多的是不舍的回望,痛心的颤栗!

刘士山在仙源收藏了5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近年来又在皖南其他地方陆续收藏了十几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以己之力,最大限度的保护古民居。目前,已有百分之六十获得修缮,以旧复旧,恢复原貌。但长期和进一步的完美修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刘士山打算,将现存的古民居经过修缮,盘活、利用、开发起来,通过适度有效的经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量辅助资金,使更多的后续资金,源头活水般不断投入到古民居的抢救、修复上。有人说刘士山“太傻。”而他对此不屑一顾:说我傻就傻呗。只要干的是明白事、敞亮事,与国与民与社会有好处。我愿意一直傻下去,“痴绝”下去……

笔者两次采访刘士山。他用两天时间陪着我在皖南探访古民居。

他俨然一幅“活地图。”匆匆的脚步一阵风似的游弋于小道村落。映入眼帘的是和后来兴建的民居夹杂在一起的古民居,残破败落;屋顶局部或大面积塌落,横梁断裂或坠落墙角,雕刻部件大多损毁或被拆下,墙壁坍塌,屋内汪着水或湿气袭人,杂草野蒿丛生,蛛网密布。在美翻了的春光里,像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瑟瑟发抖、羞于见人的孩子……“撑不了多久了。也许,下次再来,已不复存在了。”刘士山无奈间,脚步变得沉重起来。

刘士山收藏的方家大院,坐落在仙源古城内,占地约两亩,北门紧依当初的“官道;”美丽的富溪河依宅而过;规划建筑面积为400多平方米。是清代中期古城四大家族之一的方家祖宅。原为三进、多开间;前厅、后院均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仅存一进;其建筑格局和雕刻风格,也堪称一绝。“你看这小姐闺房的窗雕,手法多么精致、细腻、逼真。”每每这时,刘士山都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前后破落的老宅原址上,遗留下大量石雕石柱的原屋构件,这对修复方家大院,恢复其原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被列入“百村千幢”挂牌保护范围,编号0432号。他计划将方家大院修复、开发成“方家大院文化旅游民宿。”已做好规划图和效果图。所需资金也基本落实。

“最终,我将建成一座形散神聚的徽州古民居民俗文化博物馆。生动、细腻、真实地展示古民居特色、镂雕艺术、床及家具、徽派女红、文房瑰宝、新安画作、民情风俗、私塾建制、饮食文化与徽菜烹饪技艺、农耕工具、杂件等等,突出正宗和原滋原味。用线路图的形式,将十几座古民居连成一线。宛若一根丝带,串起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珍珠,让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熠熠生辉。”

五、面对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惟有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探索出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新机制。

在黄山市,6000多幢古民居,其中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约1100余处。其他大部分不属文保单位的古民居,多散落乡野,无暇顾及,任凭风侵雨蚀,自生自灭……统计资料显示,仅黄山市一地,每年“消失”古建筑、古民居,不少于50幢。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数字啊!

2007年,时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的李修松认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该在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而皖南古村落保护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随后,李修松走遍皖南各地的古村落,完成《关于皖南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被省里作为重要材料发给相关厅局和市领导阅读研究。2009年,李修松将这份报告进一步完善,近3万字的报告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批示说:“修松同志的调研报告很好。古村镇保护利用是件大事,应有保护办法,以求长久利用。建议的十七条也有操作性,望重视起来,深入推进。”

目前,黄山市实施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及在保护古民居实施认领、认养制度,“保徽、改徽、建徽”等举措,都很好地吸纳了李修松调研报告建议。

2017年12月,安徽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42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的决议,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指导方针。对涉及的抢修、迁移、认领、土地转让、房屋登记、资金支持、相关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这使徽州古建筑保护具有了操作性更强的法律依据。

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徽州古民居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探索出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新机制,真正守住了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气神”。

六、刘士山用心血、智慧和汗水倾力打造——黄山“民建之家”:家的感觉真好

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指出,要把会员之家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推进和完善会员之家建设,努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会员之家,使其成为民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履行职能的主阵地,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为响应政府关于保护、开发、利用古民居的政策,同时给全国各地民建组织和会员来黄山考察、联谊、交流、旅行,提供一个充满“家”的温馨氛围的驿站,黄山市“民建会员之家”应运而生。

当初,当刘士山萌生打造黄山市“民建会员之家”念头、尝试性的将此想法向市委汇报时,第一时间就获得支持。当即决定成立筹备委员会,召集市委机关干部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从政策解读、方案设计、性质定位、运作模式、宣传推荐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要求“民建会员之家”全面体现民建成立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优良传统、精神传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建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与风采。尽快让黄山“民建会员之家”,形成品牌,扩大美誉度。

黄山市“民建会员之家”今年六月正式建成、开放。浓厚的民建历史文化气息,幽静的学习交流环境,得到大家一致认可。除供本市民建组织开展活动外,也为全国民建组织和会员来黄山学习、联谊、交流提供一个休闲驿站。短短半年时间就接待来自各地的会员朋友数千人次。

11月5日,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李霞 在仙源扶贫调研时,专门来到“民建会员之家”,肯定了黄山市委“建家”的思路与做法。并对刘士山率先建成有特色、多功能的“民建会员之家”和进一步丰富内容、发挥平台作用,给予了具体指导。

“作为民建会的一个基层会员,保护利用徽州古民居是我的初衷。设立‘民建会员之家’,使大家认识、热爱民建是我的责任。明年,我将以‘民建会员之家’为中心,将周边我早些年收藏的明清祠堂、香房、官厅等古建筑,打造成系列观光研学的古民居博物馆。让会员朋友和游客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民建发展历史所诠释出的浓厚、坚定的爱国热情;在古老的徽州文化中感受徽骆驼的坚韧与勤奋精神。”

我一定夙夜在公,励精图治,行稳致远,守护好“家园”,打理好“家事”,服务好“家人”。“我特别期待在‘民建会员之家’迎接来自家乡的会员朋友。”刘士山真诚地说。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