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长虹当空舞

作者:王蕾 责任编辑:郑楠 信息来源:民建安徽省委网站 点击量:3086 发布时间:2019-08-06 14:52:15

  人类的灿烂文化和文明发展史,往往与江河有着特殊的渊源,也正是生生不息的河流才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在祖国的长江与黄河之间,有一条繁衍世代先民的淮河,它虽然没有黄河那样汪洋恣肆,也缺乏长江那般多姿多彩,但它却在中国地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它与秦岭构成了我国自然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有人说:如果一个城市里流淌着一条河,那么这个城市就多了几分灵性。因水而兴因桥而盛的珠城蚌埠便是个依偎着淮河长大的城市,绵延千里的淮河也慷慨赋予这个城市以特有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横亘华夏中原大地的淮河阻碍了两岸先民们的互相来往,面对着“禹疏九渎”、“辟山导淮”留下的湍急河流,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叹息,也尝尽了舟楫之苦,更有无数人葬身在滔滔淮水中。桀骜不驯的淮河以频频仍发生的洪涝,吞噬着命如草芥的两岸子民。何日告别涉水竞渡历史,成了祖先们祈盼的心愿;何日变天堑为通途,也成为两岸儿女萦绕心头的梦想!  

历史,终于在现代文明的吹拂中得以改写。上个世纪初,淮畔先民做了千秋万代的梦想,瞬息间幻化成现实,1908年8月,英国总工程师德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调查比较,选择了临淮上游12英里处当时仅有几十户渔家的蚌埠开始规划横跨淮河的津浦铁路大桥,这里地势高,不易受洪水影响,而且河水较深,施工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施工时间可能会延长一些,但是,这里的河床底部系坚石山根,建桥墩比较稳固,从千年大计考虑,在此处建铁路大桥是适宜的。3年后的1911年5月全桥竣工,同年10月,津浦铁路大桥全线通车。为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  

淮河上这座津浦铁路大桥的建成改变了曾经只有“七户半”的小渔村的命运,当隆隆的火车从淮河铁路大桥上驶过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中退出历史舞台之际。  

历史的车轮载着新时代的曙光,津浦铁路的全线通车,唤醒了淮河岸边这个沉睡的小渔村,从此珠城蚌埠结束了田园牧歌式的渔民生活。新兴的城镇码头折射出渔舟唱晚的恬静,并演绎着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轨迹。这条北接天津,南达南京浦口的铁路在蚌埠和淮河交汇。原本因为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而水运便利的蚌埠又有了得天独厚的陆路交通。此后津浦铁路继续向南北延伸,形成我国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蚌埠一下拥有了成为南北东西交通重要枢纽的所有条件。由此,人们都说蚌埠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一桥飞渡,两岸通衢,更突显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的古渡口的军事要塞地位。淮海战役以我人民解放军胜利宣告结束后,在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前夜,驻蚌埠国民党刘汝明部军队深怕被我解放军消灭,在仓皇退却时为阻止我解放大军南下,于1月16日将炸药置于桥身正中,只听一声巨响,全桥九孔钢梁有五孔坠落河中,桥墩被粉碎或震裂。大桥附近的蚌埠居民死伤近百人,千里淮河一时成了隔绝南北交通的堑壕。然而,这丧心病狂之举并不能挽救蒋家王朝覆灭的败局,为了保证人民解放军为南下作战的胜利,急需修复大桥。英勇的铁路工人、解放军战士和蚌埠市民协力奋战,短短几个月内便将大铁桥修复通车,王吉珍等6人为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如今,已是98岁高龄的津浦铁路桥依然像一座丰碑,历经百年沧桑,仍坚如磐石风采依旧继续在津浦线上担当重任。为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对铁路运输的需求,1971年1月国家在淮河蚌埠段新建一座复线铁路桥,1975年6月投入运营,引导津浦线上的货运列车进出蚌埠东郊编组站。这座新桥,无论外形和结构,或长度、宽度和强度,都远远胜过它的兄长。它不仅减少了蚌埠市区的噪音污染,而且大大加快了货运流通,据铁路部门的统计,每天有200对列车从两座桥上通过。  

如果说津浦铁路桥开启了蚌埠近百年的城市历史篇章,那么建设淮河闸公路桥所造福的不仅仅是珠城儿女。从远古至今,曾无数次泛滥成灾并为害两岸人民的淮河,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年年溃决,汹涌如猛兽的决堤洪水肆意淹没田园屋舍吞噬家禽耕畜,来不及逃走的灾民或攀援树枝被毒蛇咬死或漂流翻船坠水而死,无家可归者更是难计其数。共和国的领袖们落泪了,毛泽东主席提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随后,他与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制定治淮原则、方针、步骤,成立治淮领导机构,解决治淮经费问题,协调上中下游三省团结治淮,签署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重视下,豫、皖、苏三省几十万建设大军涌向淮河两岸,掀起了治淮的热潮!  

历经四五年大会战,1962年2月,新中国历史上从此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距蚌埠市区7.5公里的黑虎山脚下,全长598.3米的安徽省现有最长的闸带公路桥“淮河闸公路桥”建成通车,淮河闸公路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蚌埠市区与郊县的交通,也加强了与皖北各地的联系,奠定了建国后蚌埠市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2002年,国家再次投资扩建淮河闸以增加洪水通过流量,对老北闸端进行了延伸拓展,这项新世纪治淮骨干工程的实施,扩建后的蚌埠闸防洪标准由4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成为集防洪保安、交通、旅游、休闲娱乐、绿化亮化美化于一体的多功能观光大坝。如今这座巍峨的拦河大坝——蚌埠闸水利工程坝雄姿英发,再现生机。坝上车如流水,日夜不息;坝下被28道闸门拦截的淮水,在旋转,在翻腾。清晨,霞光染红天上的云朵,也染红万顷淮水。离大闸稍远处,晨风传送着清亮悦耳的渔歌;夜晚,大闸上一百多盏枇杷灯,洒下一片乳白色的光芒,给大闸、给闸下的淮水、给河边的渔船、岸上的庄稼送去诗一般的甜蜜,梦一般宁静。为蚌埠休闲旅游增添了一道新的亮点。  

见证了上世纪淮河建桥史的人们不会忘记,千里淮河在20世纪80年代再书大手笔,中原大地南北交通在淮河上突破瓶颈的时代来到了。1984年底,号称斜拉桥“亚洲第二”,淮河斜拉公路大桥在珠城蚌埠再次拉开建设的序幕。4年后,共和国40年大庆之际,淮河上最壮观的斜拉式大桥建成通车。碧水蓝天之间,又添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搭架在淮河上,这是淮河上第一座采用先进技术和造型样式的斜拉桥,全长752米,门式双塔、扇形双索面、分离式悬浮斜拉桥。远远望去,淮河斜拉公路大桥巍然屹立,气势如虹。洁白的钢索斜拉大桥像一条汉白玉带镶嵌在湛蓝色的水天之间,阳光普照时,大桥如同一弯银色长虹,和谐的韵律与节奏使美丽的大桥看上去如无声而美妙的音乐。  

也许是有河流阻隔的城市,始终渴望着沟通和交流,渴望着连接和共享。当淮河斜拉公路竣工的这一天,全城空巷,鞭炮散去的瞬间,数以十万计的淮河两岸父老乡亲,扶老携幼,排山倒海般地涌向桥面。那种冲决一切阻挡,向往幸福开放的气势;那种相隔十年,相望百年,终于第一次汇聚在宽阔桥面的雀跃情景,催人泪下,感天动地。尽管今天的淮河儿女,早已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愿望,但仍不减他们对淮河大桥的膜拜,仍不解他们在淮河上架桥的情结。所有的人们脸上都带着欣喜。用脚丈量着淮河的宽度、丈量着桥的长度。我想,或许这就是蚌埠人的对桥的情结吧。  

今天,蚌埠城市境内的淮河段,已经有11道彩虹飞渡,无论是津浦铁路桥、京沪铁路桥,还是淮河闸公路桥、淮河斜拉公路桥与朝阳公路大桥,都已成为这个城市一道道风景,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述着蚌埠的历史与风貌,见证着蚌埠市这些年来蓬勃发展的见证。见证着蚌埠人民用勤劳与智慧把上千年桀骜不逊的淮河变成一条温柔美丽的城中河的梦想实现。也正在见证着随着市区规模的扩大,淮河已由市区、郊区的界河变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河”,两岸经济带因桥而连为一体。拉开城市框架,迎来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不久的将来,这条河上将飞架九道绚丽的彩虹,那么水上乐园的愿望将会为期不远。如今,从津浦铁路大桥到高速铁路桥的筹建;从朝阳公路桥的通达到涡河高速公路的飞架淮河南北,这些祖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将会变成现实,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蚌埠城市境内的淮河段的桥梁会越造越大,越造越远,它们会和蚌埠一起,同时伸展出舒展的臂膀,正跃跃欲试着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

                                                                                             作者系蚌埠民建文教支部会员、蚌埠市作协副主席

点击获取原图

返回顶部